着生生物监测
水生态监测
第六部分 着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
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着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的内容、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编写等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环保部门组织、协同农业、林业、教育、中医药、中科院等部门开展的以自然地理或行政区域为调查单元的着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海洋调查规范 第一部分 总则》GB/T 12763.1-1991
《海洋调查规范 第六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6-2007
《淡水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第三部分 着生生物和大型水生植物调查》(送审稿)(2009)
3. 范畴和术语
3.1 着生生物
本部分主要包括着生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3.2 水草法
采完整水草,装入样品袋,带回实验室。分段分别用软毛刷刷下样品水中部分段上的所有着生生物进行鉴定、计数。
3.3 载玻片法
将载玻片固定在架上,沉入水中固定,其顶端用浮子标记,进行样品收集,带回室内进行鉴定、分析。
3.4 天然基质法
采用测算基质(石砾、鹅卵石等)水中表面积后,用毛刷,在器皿中刷下样品,带回实验室鉴定、分析。
4. 工具与器材
GPS定位仪、望远镜、数码相机、地图、载玻片、刀片、量筒、样品瓶以及个人用品等。
5. 着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
5.1 调查对象
主要包括江河、水库和湖泊等水域内着生生物物种(主要是着生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5.2 调查要求
(1)调查时间及频次
通常应该至少每季度调查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一般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2)采样
大型水域采样点4个-6个,中型水域采样点3个-5个,小型水域采样点2个-4个。采样点应布设在水域的浅水区、沿岸带和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区等水域。
注:一般而言,湖泊面积在5*104hm2以上为大型湖泊,1*104hm2-5*104hm2为中型湖泊,1*104hm2以下为小型湖泊;水库总库总容在1*108m3以上为大型水库,1*107m3-1*108m3为中型水库,1*107m3以下为小型水库。
载玻片法自水底起每隔40cm设一层,每一层用两块载玻片。放置时间一般为9d-14d。放置深度因采样对象而不同:采集着生藻类时,可置于10cm-15cm水深处,使之得到合适光照;采集着生原生动物时,可置于10cm-20cm水深处。
5.3调查内容
(1)种类组成;
(2)数量;
(3)季节变化;
(4)水平和垂直变化;
(5)环境评价。
5.4 调查方法
(1)水草法
水域有较多根生大型水生植物分布时,则可按水草法进行采样。
(2)载玻片法
较少或没有大型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宜采用本方法。
(3)天然基质法
没有或较少水生植物分布,底质为石砾、鹅卵石等宜采用本方法。
5.5 标本处理与鉴定
先将基质表面的样品刮到白瓷盘中,再将基质冲洗干净,冲洗液用同一白瓷盘收集,转移到相应的样品瓶中。样品用鲁哥氏液固定。定量分析样品需用量筒测定总体积,样品量足时可只固定部分样品,并记录相应体积。供活体观察的无需固定。
优势种类应鉴定到种,其他种类鉴定到属。硅藻种类鉴定时应制片。
5.6 调查成果整理与分析
5.6.1 种类组成;
5.6.2 优势种类分析;
5.6.3 数量;
5.6.4 季节变化;
5.6.5 水平和垂直变化。
附录:
附表1 着生藻类调查记录表
网格编号 省 市(州) 县 水域名称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测定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人 编号
采样点编号 | 着生藻类总量 | 各门着生藻类(数量/生物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 ||||||||
数量*(104cells/L) | 生物量(mg/L) | 蓝藻 | 绿藻 | 硅藻 | 甲藻 | 裸藻 | 隐藻 | 金藻 | 其他 | |
平均 |
附表2 着生原生动物调查记录表
网格编号 省 市(州) 县 水域名称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测定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人 编号
采样点编号 | 着生原生动物总量 | 各类着生原生动物(数量/生物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 ||||
数量(ind/L) | 生物量(mg/L) | |||||
平均 |
附表3 着生生物名录及其分布
网格编号 省 市(州) 县 水域名称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测定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人 编号
序号 | 种类 | 学名 | 采样点分布状况 | ||||